蒙古馬精神的基本内涵可分為四個方面,分别為吃苦耐勞、堅忍不拔;守望相助、開拓進取;忠于職守、甘于奉獻;适應自然、和諧共生。它既體現了總書記曆次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講話精神,又兼顧現實指導意義和蒙古馬的典型特征,四個方面内涵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蒙古馬精神紮根于深厚的草原文化,成長于草原人民長期的革命建設曆程中,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度融合的智慧結晶,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精髓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具體體現。在實踐中,蒙古馬精神是堅持草原文化自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重要支撐,本質上是奮鬥者的精神。
一、蒙古馬精神的提出
2014年馬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内蒙古考察指導工作期間,勉勵幹部群衆“幹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那樣,有一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内蒙古考察調研,再次提到“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總書記對蒙古馬精神的精辟概括和科學定位,深刻總結了蒙古馬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同時也描繪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程中,所表現出的忠于職守、吃苦耐勞、堅忍不拔、一往無前的精神狀态。
人類與馬的關系,就是我們與世界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在中華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國的馬文化源遠流長。建設國家需要萬馬奔騰的氣勢,推動發展需要快馬加鞭的勁頭,開拓創新需要一馬當先的勇氣。馬是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象征,馬是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代表。”蒙古馬是世界上較古老的馬的品種之一。蒙古語中的“馬”,意味着威風、精神、運氣,是精神抖擻的象征,蒙古民族常用“馬”來比喻理想、精神、運氣。如果說北方草原是蒙古民族的搖籃,那麼蒙古馬就是蒙古民族在草原上的親密夥伴,它已成為蒙古民族的精神圖騰和文化象征。蒙古馬是奉獻精神的化身、忠誠仁愛的化身,被譽為蒙古高原的驕子、草原上的精靈、草原文化的靈魂。
蒙古馬精神形成于草原社會幾千年來的生産生活,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奮鬥曆程中,其特質逐步顯現并得到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内蒙古堅持“自治區的經濟建設必須和全國的經濟建設總的步調一緻,自治區的一切财富,必須首先為全國的經濟建設服務”的原則,為祖國的建設事業積極發展木材加工業、畜牧業,把大量木料、牛羊肉産品送往首都北京及全國各地。改革開放以來,内蒙古以豐富的原材料、能源和工農牧業産品,以良好的生态和穩固的邊疆,支持了全國的改革發展大局,成為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巨大成就的背後,是無數草原兒女艱苦奮鬥、甘于奉獻的感人身影,是千萬幹部群衆忠于職守、頑強拼搏的辛勞付出。内蒙古各族人民用生命诠釋了蒙古馬精神的特質,并為新時代蒙古馬精神賦予了新的内涵。
二、準确把握蒙古馬精神的基本内涵
蒙古馬精神的基本内涵可分為四個方面,分别為吃苦耐勞、堅忍不拔;守望相助、開拓進取;忠于職守、甘于奉獻;适應自然、和諧共生。它既體現了總書記曆次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講話精神,又兼顧現實指導意義和蒙古馬的典型特征,四個方面内涵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一)吃苦耐勞、堅忍不拔
耐力好是蒙古馬最重要的特點之一。蒙古馬一般每日可行走150公裡,可連續走10—15天。蒙古馬耐饑渴,遠行征途中不用喂飲。當遭遇雪災、風災、蚊災、狼災時,馬群就像精銳野戰軍一樣,自動降低“夥食”标準,不挑食、不厭食,啃嚼苦澀帶刺的雜草以維持生命。蒙古馬皮厚毛粗,鬃、尾毛叢密,冬季能耐得住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可以利用高寒草地的牧草資源,在雪深40厘米的情況下刨雪采食幹草,對高寒草地的生态環境條件具有極強的适應性。
蒙古族人民熟識馬性,采用粗放式牧馬。馬群在草原自由覓食、繁殖,處于半野生狀态,夏天能耐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住風雪嚴寒,野外嚴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蒙古馬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品格。
(二)守望相助、開拓進取
蒙古馬喜歡群居,群體生活意識和能力非常強,親情觀念也很濃重,有的馬離開馬群多日回到家族中以互咬鬃毛表示親熱,即使分離多年的骨肉仍能準确辨識。為了維護馬群的安全,兒馬(公馬)會把時刻守護馬群不受狼群等“外敵”襲擊當作天職,當“外敵”來襲時能拼盡全部氣力展開搏鬥;馬駒一旦遠離群體,兒馬一定會把它找到并領回馬群。無論什麼情況,兒馬始終不離馬群,這種守衛群體的本能主要因為蒙古馬長期處于惡劣的生存環境,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依賴群體生活。蒙古馬雖然生性剛烈剽悍,但對主人和故鄉卻充滿着無限的忠誠和眷戀。蒙古馬出發之前一定會擡起蹄子對着家鄉嘶鳴,眼望星象,這樣就不會走不回來。
雖然蒙古馬群體意識非常強,但是蒙古馬對所屬群體和所在故鄉的眷戀和深情守望并沒有阻擋蒙古馬開拓進取的信心與勇氣。蒙古馬對遊牧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論平時放牧,還是轉場遊牧,都離不開蒙古馬的身影。蒙古馬的超強耐力及頑強生命力是它作為家畜和軍馬的優勢。沒有蒙古馬,就沒有大規模的、專業化的遊牧畜牧業,就沒有蒙古帝國曾經的強盛。馬的運用還增加了人的活動半徑,也增進了世界各地不同文明之間相互溝通和交融,從而催生出更加先進的文明形态。
(三)忠于職守、甘于奉獻
幾千年來,蒙古馬和蒙古族相伴而生,蒙古馬很早就成為騎乘和運輸工具,延伸了人類的活動半徑,成為牧民财富和命運的象征,蒙古族也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馬作為邊疆各族人民的親密夥伴,戰場上、旅途中、田間裡、賽場上,我們都能看到蒙古馬付出的辛勤汗水。在蒙古民族的史冊中,沒有一個英雄好漢是離開馬背建立豐功偉業的。蒙古馬通人性,對主人竭盡忠誠,具有忘我的情感,能夠主動承擔風險。“馬是不會說話的戰友。”蒙古馬曆來有忠于主人、忠于職守的美譽,能為自己的主人流血流汗、盡心竭力,赤膽忠心非一般家畜可比。
(四)适應自然、和諧共生
草原生态是人、草、畜的有機聯結。其中,草原處于更具基礎意義的地位。在遊牧時代,草原五畜中馬的活動範圍最大,奔跑速度最快,馬是帶動遊牧的,因為它喜歡喝最清澈的水、吃最清新的牧草,不會在一個地方待很久,這就保證了整個牧民和牲畜組成的社群能夠有規律地遷徙,保證了牧草的再生。此外,蒙古馬吸收消化牧草的養分不到一半左右,剩下的一半返給草原,而且一見雨水就分解,滲到土壤裡,促進了生态循環。馬群是保護和改善草原生态系統的功臣,如果想恢複草原,就要保護好馬群。
三、科學把握蒙古馬精神的時代内涵
以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态度挖掘蒙古馬精神的時代内涵,是我們今天學習、宣傳和弘揚蒙古馬精神的重要前提。
(一)蒙古馬精神曆史意蘊與時代價值的辯證統一
蒙古馬精神體現了民族精神的一般性質,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精神的精華,是當代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度融合的智慧結晶。一方面,當前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趨頻繁,這種情況下傳承弘揚蒙古馬精神,就要追溯精神之源。草原文化中,馬被賦予精神意識與神奇力量,成為蒙古族的文化圖騰。蒙古馬精神根植于深厚的草原文化,具有豐厚的曆史意蘊,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蒙古馬精神蘊含着時代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隻有堅持從曆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蒙古馬精神已經深深融入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血脈和靈魂,成為促進内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蒙古馬精神地域性與超越性的辯證統一
挖掘弘揚蒙古馬精神的時代内涵,應關注到蒙古馬精神形成發展的地域性特點,但更應關注其超越地域的象征意義。蒙古馬精神是在非均衡的、脆弱的草原生态環境中,在長期的遊牧經濟變遷和多民族交往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涵蓋了适應自然、吃苦耐勞、開拓進取、勇往直前等思想精華,從這個意義上講,蒙古馬精神具有地域性特點。蒙古馬精神又具有超越地域性的特征,屬于超越于自然地理範疇的政治文化概念,是内蒙古民族地區黨的革命鬥争曆史和思想精神文化的代表。因此,挖掘弘揚蒙古馬精神的時代内涵,應以更為宏大的視野、更為寬闊的眼界,立足地域實際,又超越地域,把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奮鬥與黨的曆史文化結合起來考察,體現二者的統一。
(三)蒙古馬精神的确定性與開放性的辯證統一
任何一種精神的傳承弘揚,既是繼承和積累的結果,又是不斷融彙和發展的産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蒙古馬精神“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重要論述和“守望相助”的殷切期望,深刻揭示了蒙古馬精神的本質特征,是我們科學把握蒙古馬精神内涵、弘揚蒙古馬精神的根本遵循。蒙古馬精神的确定性,是指蒙古馬精神具有确定的内容、性質和品格。從吃苦耐勞的個體精神品格到守望相助的群體關系原則,從穩中求進的漸進性到勇往直前的主動性,奠定了蒙古馬精神的獨特地位。蒙古馬精神的開放性意為要随着時代變化不斷創新,才能跟上時代步伐。當前,我們仍處于快速發展的時代,不同的主體将會從蒙古馬精神中汲取不同的精神營養,在堅持弘揚蒙古馬精神的同時,需要借鑒吸收其他精神力量,做到與時俱進、和諧共生。
(作者系内蒙古農業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 芒來;本文來源:《實踐》思想理論版2020年第5期)